安徽光機所和俄科學院大氣光學所續簽國際合作協議
時間:2025-04-18 作者:齊瓊
“四月將勃勃生機注入世間萬物。”4月16日上午,在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國際合作處處長董少華、安徽光機所黨委書記謝品華見證下,安徽光機所首席科學家王英儉和俄羅斯科學院大氣光學所首席教授、副所長馬克西姆?特里古布(Maksim Trigub)在合肥科學島續簽為期五年的國際合作協議。
這是繼2019年5月,合肥物質院黨委書記訪俄與俄科學院大氣光學所國際合作協議簽訂后的續簽協議。五年多來,在上一輪國際合作協議框架下,雙方在激光大氣遙感技術研發、光波大氣傳輸特性研究、大氣分子光譜技術以及大氣光學特性研究和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開展了深入合作;持續建設中俄大氣光學聯合研究中心(合肥);積極推進建設全球大氣氣溶膠-云-降水觀測網絡(GAONet),該網絡計劃在俄羅斯、白俄羅斯、巴西、中國等4國3洲建設8個站點,中國北京站、合肥站和俄羅斯托木斯克站已建成,下一步擬與巴西、意大利等“一帶一路”國家開展網絡化大氣參數觀測合作。雙方在國際合作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而且正在推動建設的跨國大氣光學研究平臺,可對從地面到110千米高空的垂直大氣參數和大氣光學特性等進行高精度探測,這對研究大氣中氣體成分、氣溶膠垂直分布、大氣能量輸送規律以及全球氣候變化等意義重大。
新協議在原有協議上進行了深化:未來五年,雙方將在氣溶膠-云探測方法和設備研發、光波大氣傳輸研究、大氣探測技術、大氣分子光譜技術等領域開展全面合作,并進一步推動中俄大氣光學聯合研究中心平臺建設;進一步優化、標準化江淮地區(中)、西伯利亞地區(俄)國際協同超級觀測站,以解決霧霾污染、天氣預報和氣候變化等關鍵科學問題;在全球大氣氣溶膠-云-降水觀測網絡(GAONet)計劃的框架下,雙方共同努力,促進站點維護、技術開發和成果產出;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互訪。?
中國科學院大氣光學重點實驗室與俄羅斯大氣光學所合作歷史源遠流長,近四十年雙方通過頻繁組團互訪,共同承擔項目,在大氣光學領域展開了一系列合作研究,共同建設了國際研究團隊,共同發表了高質量論文,培養了一批科研骨干。
俄羅斯大氣光學所首席教授、副所長馬克西姆?特里古布(Maksim Trigub)與亞歷山大?科諾申金(Alexander Konoshonkin)來訪期間,分別做了題為《應用圖像增強器的高速成像光學系統研究》和《面向衛星軌道精確校準的光學建模研究》兩篇專題報告,并與安徽光機所科研人員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簽約儀式
中俄雙方合影
學術交流